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脩禊情事


脩禊之事        施氏宗祠主委  施義94.04.20
古俗以三月上巳日為脩禊日,此俗始於周代,乃遠古之第一節日,「韓詩章句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上巳之溱淆兩水,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是日士庶在宗廟、社壇中或舉火、或薰香草藥沐浴、或以牲血塗身以為「禊」,有去垢返潔之意。
然自漢魏以降增添水濱宴飲、求子之俗,嬉戲色彩日增。至晉王羲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自此而後,遂變為文人雅士之聚會,或吟或唱或彈或畫,極盡文人雅士之閒情逸趣。尤以王羲之之《蘭亭集序》後,脩禊更為人重視並融合古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杯以泛酒」。
脩禊日之活動除有「祓除不祥」之外,尚有「曲水流觴」或稱「流杯」、「泛酒」、「曲水流杯」、「流觴曲水」、「流杯曲水」等。「觴」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輕,底有托,可浮於水上。也有陶製者,兩旁有耳,稱「羽觴」,需置於荷葉上方能浮動。屆時人們在環曲的水邊宴集,放酒杯於水中,任其漂流,流杯停在誰面前,當即取飲以為遊戲,又有流杯打轉或停於面前,當者即需賦詩飲酒,無詩罰酒之俗。晉王羲之《臨河敘》記其事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他們臨流嬉戲,飲酒賦詩,各抒懷抱。餘姚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各罰酒三巨觥。王羲之孫綽等二十六人當場賦詩,其中十一人各賦兩篇,十五人各賦一篇,共計三十七篇,編定為《蘭亭集詩》,由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孫綽撰寫《蘭亭集跋》。
《三才圖繪.時候類.上巳》引《十節錄》:「昔周幽王淫亂,群臣愁苦之,於時設河上曲水宴……從此始也。」其後各代相沿成俗。漢有「引流行觴,遂成曲水」之說。南朝粱宗懍《荊楚歲時記》記云:「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唐時此俗更盛,至有清一代,其俗漸湮,在宮廷中則限制在流杯亭舉行,即人工築環曲水槽,眾人環坐,泛酒其上,作曲水流觴之戲。
脩禊原為三月上巳日,自魏以後則固定在每年三月三日,而稱之為「春禊」。又有所謂的「秋禊」,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又另習俗書記載七月十四日為秋禊,唯歷來所行皆為「春禊」,並成文人雅士吟觴之聚會,或為王羲之《蘭亭集序》一文所影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