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脩禊情事

脩禊之事                                         施氏宗祠主委 施義修

99.04.16

古俗以三月上巳日為脩禊日,此俗始於周代,乃遠古之第一節日,「韓詩章句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上巳之溱淆兩水,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是日士庶在宗廟、社壇中或舉火、或薰香草藥沐浴、或以牲血塗身以為「禊」有去垢返潔之意。

《三才圖繪‧時候類‧上巳》引《十節錄》:「昔周幽王淫亂,群臣愁苦之,於時設河上曲水宴︰︰從此始也。」其後各代相沿成俗。漢有「引流行觴,遂成曲水」之說。南朝粱宗懍《荊楚歲時記》記云:「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唐時此俗更盛,至有清一代,其俗漸湮,在宮廷中則限制在流杯亭舉行,即人工築環曲水槽,眾人環坐,泛酒其上,作曲水流觴之戲。

自漢魏以降增添水濱宴飲、求子之俗,嬉戲色彩日增。至晉王羲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自此而後,遂變為文人雅士之聚會,或吟或唱或彈或畫,極盡文人雅士之閒情逸趣。尤以王羲之之《蘭亭集序》後,脩禊更為人重視並融合古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杯以泛酒」。
脩禊日之活動除有「祓除不祥」之外,尚有「曲水流觴」或稱「流杯」、「泛酒」、「曲水流杯」、「流觴曲水」、「流杯曲水」等。「觴」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輕,底有托,可浮於水上。也有陶製者,兩旁有耳,稱「羽觴」,需置於荷葉上方能浮動。屆時人們在環曲的水邊宴集,放酒杯於水中,任其漂流,流杯停在誰面前,當即取飲以為遊戲,又有流杯打轉或停於面前,當者即需賦詩飲酒,無詩罰酒之俗。晉王羲之《臨河敘》記其事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他們臨流嬉戲,飲酒賦詩,各抒懷抱。餘姚令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各罰酒三巨觥。王羲之、孫綽等二十六人當場賦詩,其中十一人各賦兩篇,十五人各賦一篇,共計三十七篇,編定為《蘭亭集詩》,由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孫綽撰寫︽《蘭亭集跋》。
     脩禊原為三月上巳日,自魏以後則固定在每年三月三日,而稱之為「春禊」。又有所謂的「秋禊」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又另習俗書記載七月十四日為「秋禊」, 唯歷來所行皆為「春禊」,並成文人雅士吟觴之聚會,或為王羲之《蘭亭集序》一文所影響也。

           庚寅年施氏宗祠脩禊序                      施姓大宗祠  施義修
  歲在庚寅暮春三月初三,脩禊之事會於府城施氏宗祠。
     是日也,賢能畢至雅士咸集。此地雖無崇山峻嶺,卻有蒼翠老榕五絃修竹,雖無湍急清流,卻有小橋流水錦鱗游泳,又有絲竹管絃醉人心胸,茶酒交觥暢敘幽情,天人之樂良有以也。
    若夫春和景明,岸柳生姿;白荷凌波,蝶戀花蕊。把酒臨風俯仰天地,心曠神怡頓忘憂讒。胸襟豁然開朗,其必喜洋洋者矣!
    若爾胸無塊磊,處之江湖居之廟堂,與群賢歡聚,長我思慮,擴我見聞,愉悅心情忘我之境油然而生,其樂必也倍矣!
     蒼穹無限,欲窮之而無止境;過客有涯,圖長生卻有盡期。人生不如意時常八九,豈天之作弄耶?夫境由心生榮辱歡憂存乎一心,勸君「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何不偷得浮生半日閒,與君同享文酒脩禊之雅興,繪染今生一圖畫。

                                                                                  
  脩禊寄情    調寄虞美人   施義修


      春花落作風前舞        更送黃昏雨

       那堪風雨掃殘紅       卻有柳絲依舊舞春空

 殷殷花下勤添酒       醉灑胸中愁

        料得長夜夢縈中       但記笑顏開處有桃紅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庚寅年脩禊情事

          
         
今年的修禊辦得很倉促但也有許多藝文界朋友前來聚會,每年都希望給朋友們賓至如歸的感覺,所以很盼望朋友給我善意的批評並給予建設性的建議,開拓更美好的脩禊園地。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庚寅年脩禊通告


本祠訂於國曆四月十六日星期五上午舉辦庚寅年脩禊活動歡迎各藝文朋友蒞臨指教參與活動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來訪

       三月六日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一行五人,為籌備「北京市台灣會館」的重新開幕來到施姓大宗祠作一次短暫但深入的文化交流,希望藉由宗祠提供施瓊芳、施士洁父子兩進士的生平事蹟和著作,充實會館內容。宗祠本著一貫的服務宗旨提供寶貴資料諸如:謝碧連律師編撰的《施瓊芳與施士洁》十冊,清帝頒給施士洁的「袌揚狀」、施士洁的後蘇龕詞草、文稿、詩抄、生前照片等影本。
       緣因相傳北京的台灣會館是施士洁當年進京趕考,有感於於台灣人赴北京經商或科考落腳無處,因而發起建造台灣館作為台灣人赴北京時的住宿處 ,今北京市政府積極重修恢復舊貌,並訂於五月七日重新開幕 ,續前緣做為台灣會館,為在北京的台灣人提供適切的服務 。
       本宗祠基於服務社會的宗旨提供適切的資訊,希望藉此發揮服務北京的台灣過客。